曾国藩:
三个字做事,一个字做人
世界是一片看不到边界的汪洋,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抛在其中,想要上岸,就得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个确定的目标。
他要抛下自己锚,让自己不至于被海浪携裹,他要确定航向,使得自己不至于偏离航道。
确定目标,定下志向,是人一生的开始。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向是人生的基础,有了它,人生的迷途开始清晰起来,不再随波逐流,不再浑浑噩噩。
《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是心痛一样,不会再有心思想别的事情,全身心的专注在这件事上,这样怎么会没有成就呢?
曾国藩入京之后,看到国家萎靡,京官尸位素餐,立下志向,定要革新吏治,重振家国。
此后,从修身、读书、考量政策,无不用心。后来又独自远走长沙练兵,在没兵、没钱到处掣肘的情况下,练出平定太平天国湘军。
为了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抵抗外侮,曾国藩更是克服万难了解西方科学,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将死的大清王朝,居然就这样一点点露出了中兴的气象。
一个有着坚定志向的人,从不犹豫,从不彷徨,他们一直在行动,一直在路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聚沙成塔,成为世人惊叹的模样。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见识比才华还要重要。
一个人的见识就像是战略,而才华只是战术。
战术再精妙也无法扭转战略的失败。
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游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弥在一棵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松旁种一种观赏植物“夹竹桃”。
老先生由此感慨地说:“以前,僧人种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愿景,而今,小沙弥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哪!”
一个人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所致。小沙弥种花,仅仅想到明年赏花;而僧人种植松树,则是看到了百年之后的愿景。这就是见识的差别。
下棋的时候,真正的高手都要往后看几步,提前想到对手可能落子的地方,并找到应对的办法。而所谓的臭棋篓子,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一个人看得够远,才能走得够远。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古人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远大的志向,有非凡的见识,但是要成事,最后还是要看行动。
行动上努力,一个人的志向才能不会流于空谈。
曾国藩天分不高,却能创立湘军、平定叛乱、开办洋务,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年轻的时候立志向学,每日读书不缀,后来行军打仗,哪怕在行军的帐篷里,他每天也都会抽时间来看书。
他给自己订立规矩,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每天做“日课”(检省自己的日记),这个习惯他坚持到去世的前四天,可谓几十年如一日。
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为有恒为主。”
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你只要一点一点去做,一步步去走,这个世界定然不会亏待你。
二、一个字做人:诚
《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与弟子在林中弹琴读书,一名渔父上前询问,一番问答后,孔子以为渔父乃圣人,于是上前向渔父求教。
孔子问:“请问何谓真?”渔父答:“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自然也就失去了“真”,人与人相交,贵在以诚换诚,以心换心,丝毫不能取巧。
狡诈能欺瞒一时,真诚才能相交一世。
曾国藩说:诚于中,必能形于外”。
内心的真诚是刻在脸上的,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就是外表的模样。
真诚的人自然有一副真诚的样貌,让人不自觉地亲近。
左宗棠西征前,曾国藩和幕僚讨论起左宗棠来,曾国藩推心置腹地说:“西北边疆的事情,除了左宗棠没有谁能够胜任,不要说我,就算胡林翼再生,也同样替代不了他。你说除他朝内没有第二人,我说他是天下第一。”
别人都说,曾左二人不和。
左宗棠把曾国藩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经常骂曾国藩,但是曾从未放在心上。
左在前线做韩信,曾在后方做萧何,军需粮草全力支持。
曾一生鼎力助左,真诚待他,从没有算计过左的意思。
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问幕宾:“人家都说曾左,不谈左曾,何也?”(为什么把曾国藩放在我前面)
一青年一语道破:“因为曾国藩心目中有左宗棠,而左宗棠心目中从来没有曾国藩,只此一点,即知天下人何以言曾左而非左曾矣!”
王阳明:
三种智慧,成就更好的人生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计早就郁闷而死了。但是王阳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龙场的时候,跟着他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那是因为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哀愁抑郁。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一个人如果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积极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身心畅快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修养而获得。
一、活在当下
王阳明讲过:“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想活得快乐,就要有这样一种智慧:活在当下。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此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不去计较过去的得失,也不忧虑对于未来的变故,这样的人,内心宁静而清明,因而是快乐的。
心理学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他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之中,进而引发出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条件。一个人每天接触那么多信息,沉浸于层出不穷的娱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我们不再幸福,因为我们不再专注。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各种纷纷扰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把握现在、专注当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2、放下自我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王阳明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彻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我执,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失败。而所谓失败,其实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最后事情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结果。我们痛苦,因为我们紧紧抱着一个“我”,不愿意放松。
苏轼《前赤壁赋》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般人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都会愁绪难解。而苏轼选择放下自我,忘怀得失,返归自然,他把艰辛的生活融入和谐的自然,由此换来精神的从容、洒脱、喜悦。
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少点欲求
王阳明曾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这里所谓“人欲”,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等等,而是指过度的贪欲。因此,修养功夫就在一个“减”字上,适当减少那些过度的欲求,从而破除贪欲对心灵的裹挟。这样我们的心灵就能回复到原本的良知了。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经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试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不懂得节制,就永远在满足欲望,而又永远都满足不了欲望。从此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要懂得知足、知止,才能良好地保全自己的身心和谐。
王阳明曾经给他的学生举例说,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古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取得过人的成就。
只有节制欲望,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才能破除杂念,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王阳明身后50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第一等的人物把王阳明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其中包括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蒋介石。
阳明心学,为何受到这么多杰出人物追捧?易飞老师认为,心学最高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高深的概念,而是简便易行的哲学。
阳明心学从王阳明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激发出来,是实践的哲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聆听阳明心学的智慧,真正有益于获得心灵的沉静、人格的良善、精神的强大。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9 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地址:寒溪路19号 联系人:程香 电话 027-53083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