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厉的警报声划破鄂州长空
不仅是历史的回响
更是对未来的警醒
10月23日上午
9时10分至9时25分
鄂州全市范围内的防空警报
如期鸣响
鄂州自1998年以来
已坚持此项活动二十余年
选择这一日期并非偶然
1938年10月23日
鄂州历史上沉重的一页
日寇入侵并对鄂州进行狂轰滥炸
将这一天定为防空警报试鸣日
首要目的就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日寇镜头下的鄂城抗战
01 警钟长鸣,以史为鉴守初心
在抗战爆发前,鄂州即当时的鄂城县,是一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农业资源丰富、商业市场繁荣、金融典当业发达的滨江商业城,为武汉的东南屏障。
武汉保卫战打响后,鄂城是武汉外围的重要防线。1938年10月20日,日军水陆并进,溯江而上,向鄂城发起攻击。驻守鄂城的是国军第八十三师一部和江防司令部之守备总队,临战急调国军第五十五师增防鄂城。进攻鄂城的日军系波田支队的一个加强联队。守军在鄂城民众的大力支援下,凭借坚固工事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利用炮火和空中优势,不断进行猛烈炮击和轮番轰炸,甚至施放毒气弹,组织疯狂强攻。23日,日军在燕矶登陆成功,陆路部队亦攻破县城以南的大王河防线,两路日军向县城推进,城区守军三面受敌败退,日军占领鄂城县城。25日,日军占领鄂城与武汉接壤的葛店。自此鄂城被日军侵占长达7年,直到全国抗战胜利。
沦陷前,日军为打通长江通道,直逼武汉,每天出动战机若干架次,对沿江两岸进行狂轰滥炸,鄂城首当其冲。沦陷后,日军在鄂城县实行法西斯统治,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大批平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日军侵略造成鄂城县人口急剧减少。沦陷前,1937年全县有人口86455户、450299人。抗战结束后1946年为72871户、368832人,减少13584户、81467人。
日军占领县城后,推行奴化民众的政策,对文化事业进行摧残破坏。先后焚毁孔庙、魁星楼等鄂城知名古建筑,破坏西山古寺,大肆抢劫古籍和文物,砍伐山上古树。

日军侵略造成鄂城县经济大萧条,其商业网点不及沦陷前五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县居民和社会财产总损失3.24亿元(折算为1937年7月法币)。日军入城之后强抢豪夺,到处纵火,肆意破坏,使许多商人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抗战期间,全县难民(灾民)总数达到22万以上,占到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
历史的警报长鸣于心,发展的号角却更加响亮。今日的鄂州,早已不是昔日的战场,而是中部地区冉冉升起的空港新城。

这座千年古城正依托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这一全球第四大货运枢纽,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从“钢城”向“港城”跨越。昔日创伤之地,如今是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在展开,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警报声提醒我们勿忘来时路,更激励我们奋发向前。面向未来,鄂州将继续深化武鄂同城化发展,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朝着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宏伟蓝图迈进。
下一步,鄂州将加快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将历史的回响转化为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的强劲动力。
历史沉淀与时代机遇在此交汇
一个更加开放、创新、繁荣的鄂州
正在从历史深处走向广阔未来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9 鄂ICP备05017375号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8号主办单位:鄂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地址:寒溪路19号 联系人:程香 电话 027-53083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