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风筝》:
用撼人心魄的故事讲述信仰
电视剧《风筝》
——信仰之力撼人心魄
2018年开年,一部电视剧引来老百姓街谈巷议,成为中国文艺迎接新年到来的一道独特景观。从普通百姓到知识分子,从各级干部到青年学生,直到那些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专业人员,无不在“追剧”中体验鉴赏一部艺术上乘之作的审美快感。这就是刚刚播出的由杨健、秦丽编剧,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大型电视剧《风筝》。
播出期间,网络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发表观后感言和对艺术家奉献艺术精品的诚挚感谢,更主要的是表示对剧中先辈以生命坚守信仰的精神的无比崇敬。有业界专家称,这是我国电视剧特别是军旅题材剧近年来由高原向高峰登攀的一次成功实践。
说实话,谍战戏走热,《风筝》不是第一部,此前已有《暗算》《潜伏》等多部,它们都各自成为年度热点,曾经风靡一时。但是《风筝》却再度深受观众的特别喜爱和高度评价。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此深深打动了在影视剧鉴赏方面近乎苛刻挑剔的当今观众?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是信仰,是整部剧始终高高举起的那面信仰的旗帜,是那条贯穿全剧且真正撼动人心的关于信仰坚守的思想红线。
《风筝》用撼人心魄的故事讲述信仰,不仅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带来了全社会对文艺与思想相互关系的再次深入思考。
一部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一个重要的标志,应该是编剧和导演不仅会用情节用情感讲故事,给观众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更主要的是,要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思想的哲学的启迪和思考,这属于高层次的创作追求,是对文艺创作高标准的要求。所以从一代伟人毛泽东到大文学家鲁迅,无不把文艺比作为“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烛照国民精神的灯塔”。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筝》无愧于这样一盏烛照我们国民精神和灵魂的灯塔。它撼人心魄的地方,就是主人公郑耀先对信仰看得比生命更可贵的那种精神。特别是在远离组织,且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背景下,成为“断线的风筝”之后,毅然用生命的代价去选择对信仰的坚守。
整部作品用十分缜密的叙事,回答了主人公郑耀先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人”这个触及灵魂的哲学层面的命题。这就超出了一般文艺作品的审美愉悦意义,作品直抵人心,触及的是人的心灵,引发的是人思想层面哲学层面的反思。
在最危险的年代,郑耀先因为和组织失去联系,没人能证明他的真实身份,以至于连根据地的战友和游击队员们也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而在国民党内部,对这样一个极其出色的人才,同样产生过极大怀疑,这就使他处于几面追杀之中,但是郑耀先在困境中一次次摆脱嫌疑,并且出色地完成使命。
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在能证明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证物都已经意外遗失的时候,他为了寻找隐藏在我方高层的国民党特务、代号“影子”的韩冰,还必须继续承受“反革命嫌疑”压力的身份,还必须在全国解放的背景下继续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这样一些环环相扣的剧情悬念和设计,的确给观众带来极其强烈的观剧体验,
但另一个方面,也给编导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创作难度,因为这要求在情节设计上必须天衣无缝,必须极其缜密。而正是在这一点上,《风筝》的编导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对精品的严苛追求。这也是作品能感动社会的关键所在。对信仰的坚守,最精彩的表现是郑耀先失去组织后盾时,在困境中的坚守。
无论是给老首长传递延安撤退路线,还是化名周志乾继续寻找“影子”,郑耀先都表现出对党的一腔赤诚。这种因为内心信仰而产生的极其强烈的自觉精神,展示的是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坚守信仰的崇高形象,深刻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精神。
这部作品也浓墨重彩地写了情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郑耀先和身边的许多人都建立了真实的情感,包括军统特务因为对他才能的佩服而产生的尊重,包括女特务林桃奉命刺杀他到最后与他结为夫妻,并在发现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后选择自杀。这些情节,应该说都是真实的情感描述。
但无论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充满戏剧性,郑耀先始终牢记在心的是党的使命,是党组织的嘱托。正因如此,他也招来更多的怀疑,正是在这种情感和使命的延展和撕扯中,展现了共产党人最坚定的革命信仰对人物形象的支撑。郑耀先出生入死,为人民做出了那么多牺牲,临死前的最大愿望是看一次升国旗,向国旗敬礼。看到此,每一个观众都会潸然泪下。这是真正意义的理想信念的颂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张扬理想信仰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写到学习毛泽东著作,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这是很少使用的手法。比如,郑耀先的上线陆汉卿在被敌人逮捕后,中统特务用尽酷刑逼他交代“风筝”是谁?他受尽酷刑,可以说生不如死,在敌人极其残酷的折磨中,当刽子手手拿剃刀要对他动大刑时,陆汉卿大义凛然,一字一句地开始背诵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这时候,面对酷刑和死亡,产生的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去慷慨赴死。只有如此,他才能在精神上战胜酷刑和生死考验。当陆汉卿沉着镇定地背诵《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中统特务头子田湖已经完全清楚无法获得陆汉卿的口供,他开始转过来训斥部下,要他们必须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不然就无法了解和对付共产党。
这些写《为人民服务》的细节,产生的是振聋发聩的巨大力量,它警示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信仰,不能脱离人民。这样一些细节,看似着墨不多,却产生关注现实的巨大意义。
一部优秀的作品,绝对不能只是好看、养眼,更主要的是“养心”,要给人以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升华,要给现实以强烈的关照。这是《风筝》最鲜明的特色。作品中,编导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和打磨,可以说字字珠玑。这也是作品另一个鲜明特点。郑耀先对他的弟子马小五言传身教,有几段话可以说是郑耀先自己心灵的道白,也是对一个共产党员信仰的由衷礼赞。
他说:“大丈夫顶天立地,命可抛,义不能绝,这个义就是信仰,这个世界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他对马小五还说:“如果缺少为理想献身的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过不了这人生一课,你可能永远不会出徒。”此时,险恶的环境中,面对随时可能的牺牲,郑耀先带领马小五开始吟唱《国际歌》,声音由低转高,由二人唱转为大合唱,浑厚的声音在整个山川回荡。这样一些设计,让观众热血偾张,产生极其强烈的思想共鸣。
“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风筝》尾声中郑耀先这句声震寰宇的发问,是时代之问,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之问。今天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对这样如黄钟大吕般的发问,都应该也有必要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这应该成为我们观看一部作品的思想答卷。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在当下的重要意义。(《解放军报》2018年1月8日第8版)
唯有信仰牵系,风筝方能高飞
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很多叙事作品,至多能做到第二层,也就是传递情感和信念。而能够触碰某种哲学观念的,则可能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人们很容易会忘记作为载体的故事,却会牢牢记住作品所传达的观念。
杨健、秦丽编剧,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在触碰哲学观念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它试图探讨一些深奥的问题:人何以为人,一个人为什么会是“这个人”,信念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的本质需求。这些观念和故事并行,拔高了故事,也让故事获得无穷意味。
《风筝》讲述的是潜伏在军统的共产党情报人员郑耀先的故事。郑耀先代号“风筝”,身居军统高位,却时刻不忘使命。在残酷斗争中,他失去和组织的联系,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凭着一腔信念,在隐蔽战线工作30年,做出重大牺牲,也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健和柳云龙在2006年合作拍摄《暗算》,这部戏成功引发“谍战戏”热潮。这股热潮并非毫无来历,其先声是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反特片”潮流,“反特片”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许多经典作品和形象,到90年代,演变成“谍战片”,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暗算》吸收推理、冒险、职场小说和密室游戏的故事元素,人物形象更富有个性,博弈过程是高智商式的,由此给出全新的“谍战片”法则,此后的“谍战戏”大都沿袭这个模式。
《风筝》对“谍战片”又有推进,它并不是一步步增强故事力度,也没有让主人公的处境一步步变得危险,而是在一开始,就亮明郑耀先的身份,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境地。郑耀先身边的同志,在前几集就接连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细弱,此后每个段落,他都要在高强度的困境中摆脱嫌疑,并且完成使命。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做法非常冒险,但对观众来说,这种做法却带来了强烈的观剧体验。
可以说,编剧和导演在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观念设定,那就是,信念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本质需求,信念在一个人成为“这个人”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个信念,比身份是否暴露更为重要,它使得焦点转移了,也使得紧张感更强烈。
郑耀先是个天才情报员,他正直、善良、对未来充满希冀,渴望“回家”(共产党的根据地),以至于在以记者身份返回延安的时候,他真情流露。但他又充满野性,有着为了信仰奋不顾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让他走上了危险的荒野,就像剧中所说的那样,“成功的潜伏者,同时都是天才的演员”。为了这份工作,他必须“此生隐姓埋名,烂入泥沙”。
他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得很成功,不管是从日常举止、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还是在权力博弈的方法上,都给自己打上了环境赋予的独特烙印,因为“演出”太成功了,以致他的联络员被假象迷惑,根据地的战友、游击队员的家属,也对他恨之入骨。随着唯一联络人,也是唯一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战友的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切断了,更重要的是,他就处在一个人性的路口,失去约束,失去牵绊,善恶的选择从此全部交予他。
旁证已死,自证有险,他只好走上“心证”之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时刻捂着一颗心,让它不变色。当他领悟了“心证”诀窍后,反而自由了,轻松了,就此走过死地,并且获得重生。
作为剧名的“风筝”,也是郑耀先的代号,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牵系风筝的,只有细细的一条线,一旦这条线挣断,风筝就会“挣扎在茫茫险恶的空中,随时会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风筝线断开之后,郑耀先已有了一条心灵上的绳索,这条绳索依旧在给出方向,指引家乡,指引希望,指引光明和未来。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它在特殊时代的正邪博弈背景上,加上了这样一条线,这样一个哲学观念上的追求。紧张的故事、生动的人物,都在为这条线服务,都让这条线更充实。而当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郑耀先那载满故事的脸,都会想起蓝天下一只高飞的风筝,它悠游自在,不为乌云和风暴所扰。
因为,牵系着它的,是一根牢不可破的信念之线,那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需求,是一只风筝能够获得自由的、最本质的条件。(来源:人民日报2017-12-28)
谍战剧《风筝》:
意志的较量 信仰的光芒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是近期热播的谍战剧《风筝》中,我党情报人员陆汉卿在受尽敌人酷刑折磨时,口中一直默默念叨的话语。
《风筝》这部迟播的谍战剧已播映过半,收视率创下新高,观众好评如潮,很多经典片段让人印象深刻。而让我心灵受到震撼的,是为了信仰陆汉卿的英勇决绝和“风筝”与组织失联仍坚持为党工作的顽强意志。每当看到这里,自己的心就会颤抖,就会泪流满面。陆汉卿是我党情报人员“风筝”的唯一上线,为了保护早在苏区时期就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风筝”,这个一口四川话、身子骨看起来非常单薄的人却忍受了国民党特务的种种酷刑,最后将敌人手中的竹签戳进自己的头颅,壮烈牺牲!“风筝”郑耀先从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虽然和组织失去联系身陷绝境,仍然隐姓埋名与敌人作殊死斗争,用生命捍卫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
郑耀先、陆汉卿们,是我党战斗在敌人心脏中的万千情报人员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不屈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闪耀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光芒,是我党生生不息、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信仰是孤独迷茫时的指路明灯。郑耀先,作为一个在苏区时期就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共产党高级特工“风筝”,其地位可见一斑。长期的潜伏生活,伴随他的定然是孤独、紧张、焦虑、迷茫和各种各样的诱惑。“风筝”曾经在他唯一的上线陆汉卿面前说过,他不被敌人打死,也迟早会死在自己人手里。事实证明,剧中郑耀先的两次负伤,都是被不明真相的自己人所伤。面对危机四伏的恐惧、高官厚禄的诱惑、敌人的攻心宣传和一次次费尽心机的考验,相信一些人的意志会瞬间崩塌,革命之基不再牢固。而身处险境依然初衷不改、面对诱惑仍然不忘初心、身处泥泞仍能笑看满山花开的人,心中定然有盏不灭的指路明灯。这盏明灯,就是深植于内心的、坚不可摧的崇高革命信仰。
信仰是忍受酷刑折磨的止痛剂。有人说,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会痛,也会犯错误,也有人所共有的七情六欲。正如陆汉卿同志所说的那样,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和腥风血雨,他也会怕,也害怕自己经受不住敌人的折磨让党蒙受损失。但当死亡真的来临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时,这个为人把脉看病的文弱医生,竟然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是什么,让这个外表文弱的共产党人至之死地而无悔?是信仰的光芒让其忘记了疼痛,是信念的力量让其慷慨赴死,是人性的光辉让其知道为谁而活!
信仰是险境中前行的精神支撑。鲁迅先生说过,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就是其崇高的革命信仰。剧中,“风筝”是心狠手辣的军统“老六”,绰号“鬼子六”,可谓风光无限。但作为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高级特工,他也时刻面临险境。不仅国民党军统、中统要杀他,连共产党游击队也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果说敌人要杀他是理所应当,可受到自己人误解追杀却是痛苦无比的。但这一切委屈、误解都不能说,也没有人说。用“风筝”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能烂在肚子里。试想,一个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崇高的革命信仰支撑,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鞭策,心中没有“大我”和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是断然做不到的。
信仰是报效国家民族的源动力。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郑耀先无疑是个善守者,但他更是一个对革命信仰虽九死而不悔的坚守者。与“风筝”单线联系的陆汉卿牺牲后,郑耀先没有了上线,与组织彻底失去联系,成了一条断了线的“风筝”,敌我双方都在追杀,他陷入了特工生涯以来的最大险境。被游击队追杀负伤后,郑耀先不得不与“剃刀”林桃结合,克服重重困难、隐姓埋名继续为党传送情报,和敌人作殊死斗争。兰生幽谷,不为无人欣赏而不芬芳;江水沸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风筝”郑耀先正是有着一颗矢志为国家民族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才不畏艰难险阻,即使面临绝境、得不到组织认可也始终如一、初心不改。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减其馨。《风筝》,上演了一幕隐蔽战线的共产党人血雨腥风中为追求革命理想、为了崇高信仰而浴血奋斗的感人故事。其志震古烁今,其业继往开来!(文/王洪光)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9 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地址:寒溪路19号 联系人:程香 电话 027-53083218 |